第一,电影《横空出世》里有这么一段台词:“仅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高浓铀,需要50万吨矿石去提炼,他们演算的稿纸可以铺满整个罗布泊,他们一个数据也不能错,错就造不出原子弹”,就这还只是论证阶段,没点组织力度和上下一心,想想都头大。
第二,我隐约记得,我上中学时,化学教科书上介绍的裂变原子弹原理:就是制造两个半球形的U235,把它们分别安放在炸弹内部空间的两端,使之临界质量小于临界体积,在引爆的时候,用普通炸药把两个半球形U235强行推送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球体,这样就使临界质量大于临界体积,从而引起了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另一方面,临界体积这个才是原子弹制造的关键因素,且必须是链式反应。所以要想达到链式反应,那么纯度是一定的,再一个体积必须是满足要求。但原子里面的原子核就像一个城市里面的一颗乒乓球,你每次发射必须击中乒乓球,那么需要城市足够多,也足够密才有可能。
第三,原子弹制造工艺复杂,单铀35提取繁琐要达到百分九十上,数百台离心机,重水反应堆,装核材料内外器也要设置适当,内部雷管爆炸引爆小型炸弹,带动核材料(铀35)飞天盖地,污染环境。
展开全文
第四,临界质量很好算,但大当量的核弹就很难搞了,每一个部分都要低于临界质量,还要在极短时间内聚在一起,以超越临界质量,这就有点难度了,需要在武器设计上有相当的经验。至于真正实用的氢弹等等,难度更是大得多了,所以原子弹每一步都很难,不是举国之力,根本搞不出来。
第五,铀矿里面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而造原子弹需要高浓缩铀235,且有铀235的含量恰恰是铀矿里面含量最低的,甚至说少得可怜,这就需要高端离心机,把铀235从铀238和铀234里面分离出来,只差了几个中子,分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理论上来说,一个小穷国只要搞到一定量的高浓缩铀235,就能制造原子弹了,他们是被卡在原材料上。
第六,原子弹的原理虽已公开,但大多数国家仍难以制造,主要原因如下:①技术复杂性:其一,核材料提纯:制造核弹需高纯度铀-235(浓缩至90%以上)或钚-239。铀浓缩依赖数千台离心机长期运转,技术门槛极高;钚需通过核反应堆辐照铀-238后提取,涉及复杂后处理技术。其二,起爆机制设计:内爆式原子弹需精确同步引爆常规炸药,压缩核材料至超临界状态。这一过程需精密计算和实验验证,缺乏数据支持的国家难以实现。其三,实验验证困难:现代国际监控严密,核试验易被卫星或地震监测发现,招致制裁。计算机模拟虽可部分替代,但仍需基础实验数据支撑。②资源与工业基础限制:其一,核燃料获取:铀矿石受国际监管,进口受限,且建立铀浓缩或钚生产设施需庞大工业体系,包括特种钢材、精密仪器等,多数国家无法自给。其二,能源与设施:离心机群需持续供电(如伊朗纳坦兹厂耗电占全国3%),反应堆及后处理厂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昂。③国际政治与制裁压力:其一, 核不扩散条约(NPT):签约国承诺不发展核武器,违规将面临IAEA审查及联合国制裁。非签约国(如印度、巴基斯坦)虽不受NPT约束,但发展核武仍遭孤立。其二,大国干预:拥核国家通过技术封锁(如“核供应国集团”限制设备出口)、经济制裁(如朝鲜、伊朗)甚至军事威慑(如伊拉克、叙利亚核设施遭空袭)阻止扩散。④经济成本高昂:据估算,一国从头研制核武器需投入数百亿美元,涵盖设施建设、材料提纯、人才培育等。对于经济薄弱国家,即便技术可行,也难以承受长期投入及制裁导致的损失。⑤人才与知识壁垒:核武器研发依赖顶尖物理学家、工程师团队,相关知识与经验多被拥核国严格保密。国际社会通过出口管制、学术交流限制等手段,阻碍技术扩散。⑥战略考量与替代选择:部分国家(如日本、德国)虽具备技术能力,但选择依赖美国“核保护伞”以节省成本并避免外交风险。而无核国家可能通过发展常规武器或网络战等不对称手段保障安全,降低对核武需求。总而言之,原子弹制造绝非“按说明书组装”般简单,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终极考验。即便原理公开,技术细节、资源获取、地缘政治风险等仍构成难以逾越的壁垒,使得核武器至今仍是少数大国的“特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