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的“氦气热潮”
• 约60家此前未涉足氦气业务的小型油气公司涌入勘探领域,数量空前
历史氦气价格(2006-2023)
• 大宗采购(>1亿立方英尺)长期合同(≥10年)液氦采购成本
• 2006-2023年液氦价格复合年增长率达11.3%
新兴勘探企业激增
• 美国、加拿大、南非、坦桑尼亚、欧洲及澳大利亚约60家公司将氦气作为主要或次要勘探目标
• 其中超20家为上市公司
• 多数公司尚未实现氦气生产
• 均积极寻求投资资本
• 频繁发布支持融资的新闻稿,多含误导性陈述、混淆地质术语及夸大内容
• 少数企业实际生产氦气并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
• 短缺4.0和高价带来的“顺风”已因供应过剩转为“逆风”
• 新兴企业活动可能已达峰值
• 行业整合期似乎临近
二级气体公司直接获取供应
• 二级气体公司越来越多地直接从生产商处 securing 供应
• 氦气巨头的配额限制和高价促使其寻求直接交易
• 目标:降低成本并提高供应可靠性
• 新兴勘探企业主要倾向于卖给出价最高者
• 大型生产商(如埃克森美孚)知晓二级气体公司向巨头支付的高价,更愿意向其出售
• 二级气体公司、部分大型生产商和勘探企业购买1.1万加仑集装箱,以摆脱对巨头集装箱船队的依赖
寡头垄断格局边缘松动
• 氦气行业由6家跨国气体公司寡头垄断
• 历史上仅巨头可直接获取供应,且拥有全球大部分集装箱船队
• 二级气体公司 increasingly 直接向生产商采购
• 部分市场领域在新资源和客户方面竞争加剧
• 最大型、最复杂的终端用户仍主要由巨头主导
氦气业务去美国中心化,更趋区域化
• 氦气业务仍是全球性行业
• 美国全球供应占比已降至不足50%,卡塔尔即将挑战其生产领先地位
•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伊尔库茨克石油公司的新供应,加上制裁,推动业务区域化加剧
• 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行业分化:
◦ 遵守美欧制裁国家的气体公司
◦ 大多无视制裁国家的气体公司
• 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且不遵守制裁的国家(如中国)成为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氦气市场
• 未遵守制裁国家的负责任供应商仍寻求来源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俄罗斯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