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汉朝的国号称“汉”,唐朝的国号称“唐”。清朝的国号称“清”。直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国号标榜于世,并沿用至今。
在古代,“中国”还含有地区居中的意义,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之意。在商朝时,疆域虽已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城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直辖的区域仅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即先位于山东,后移至河南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则分封给各诸侯国管理。到了后期,人们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称为“商”。按照当时观念,“商”就是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之中的国土,所以叫做“中国”。
因此,《尚书》、《诗经》中都把商王国称为“中国”。
西周时,人们就把京师或中原地区称为中国如《诗经》中就有: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的诗句。以后,我国各王朝的疆域虽有各种变化,但对王朝所统辖的领土称作“中国”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又可以简称“华”但什么是“华”?
至今史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看法。
一种说法是“华”源于“华夏族”。
根据我国古代传说,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发源于陕西北部的黄帝部落,发源于陕西岐山东面的炎帝部落和最早进入我国中部地区的蚩尤部落,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
先后经过“涿鹿之战”、“坂泉之战”等,黄帝战胜了蚩尤,征服了炎帝后并与之结成联盟。此后,他们在中原地区定居,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再经过夏商、周三代,华夏族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侯国都口称“诸夏”或“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
从此华夏族正式形成。
因为他们多居于中原地区,所以正如晋代杜预为《舂秋左传》作的注解上所说:
“诸华,中国也。”
《说文解字》所云:“
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
另一种说法是,中原地区的古人自称。
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如《左传疏》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还有一种说法是“华”的意义。
“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又崇尚赤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民族,称为华人和华族,通称诸华。
总结:华族是位居中央、文化发达。崇尚赤色,冕服采章等兼面有之的民族。在明白了“中国”、“华”的本意后,就容易了解“中华”一词的意义了。因华夏族最初生活于四周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华”。但后来随着我国逐渐发展为个多民族的国家后,“中华”又成为我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